引用
flks-200 的 《田径科技动态》训练文摘
《田径科技动态》训练文摘2005-07-27 10:09:00 《科技动态》
超极限速度跳远训练
短跑运动员有时使用带跑方法提高冲刺速度。作者认为,这种技术是否能使跳远运动员在寻求提高助跑速度方面直接受益,带着这个问题作者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对象包括一些国际水平的跳远运动员,对这些运动员进行了14步助跑的正规跳和牵引辅助跳测定。该助跑长度与训练中经常使用的长度一样,约是比赛助跑长度的75%。这种普通的“快速”训练法已被应用于协助跳远训练。
通过调研得出结论:技术稳定的高水平跳远运动员在训练中使用牵引辅助训练能够受益。牵引训练法的作用是为了提高跳远距离,起跳结构不会改变。牵引训练法积极的一面是踏跳支撑时间减少了,起跳速度加快了。虽然起跳角度平均减少了约1.4度,但对改进跳远距离补偿的更多。
牵引辅助训练法可达到更大的加速度,同时也改进了助跑节奏、步幅结构和身体姿势。加快的助跑速度对起跳和腾空动作不会造成任何技术问题。
最重要的一个事实是,牵引辅助训练法可以帮助使用14步助跑进行跳远的距离提高20―46厘米。一般来说,有经验的跳远运动员可通过牵引辅助训练受益,同时这种训练法也能应用于有相同起跳方式的三级跳远运动员中。
(马玉兰译自美国《田径教练员》2004年168期)
跳远项目中腘绳肌腱损伤的预防
跳远项目中大多数绳肌腱的损伤是由一些众所周知的常见原因引起的。本文就致使绳肌腱损伤的因素作了阐述讨论,并提出了相应方法来预防损伤,以把损伤减到最低程度。
文章指出,在所有的训练中必须使用正确的技术,并随着力量和技术的发展,增加负荷量和强度,同时在制定可行性计划时,要考虑运动员的发育年龄,而且要充分重视发展运动员的全面力量、躯干力量和跑跳的技术。
运动员的基础一旦打牢之后,要注意发展专项力量,如弹性力量。在运动员的早期还要进行协调、节奏、柔韧训练,并培养运动员良好的习惯,像进行伸展练习、按摩、适当的做热身和整理活动。
这些方法和练习活动能把成年运动员受伤的可能性减至最低。
(解华摘自《国外体育科学》2004年2期 周军 王锋译)
高强度训练对长跑运动员经济跑的重要性
曾有文献报道,有良好经济跑技能的运动员比那些相对较差的运动员在同等速度中节省氧的消耗。改进经济跑的训练方法是运动员、教练员和科研人员经常探索的重要问题。
虽然对加强经济跑对其成绩影响的研究很多,但对于高强度训练长跑运动员方法的相关文献报道几乎没有。最近,备受关注、并已被接受的两个主张是力量训练和高原训练。
据说力量训练能帮助提高无氧能力,同时还能改进爆发力的产生。力量训练可使肌肉利用更多的能量并能减少力量制动中的能量浪费。虽然超等长训练对于高强度训练长跑运动员的效果的调研很少,但这种训练法用于经济跑和提高成绩方面是最有可能性的。在力量训练方面,大量文献证明,高原训练能提高长跑运动员的经济跑能力。从机理上讲,在高原训练后可提高经济跑能力,包括减少肺通气量的损失和大量碳水化合物在氧化磷酸化作用中的利用。高原训练还可使工作中的肌肉收缩过程达到最小的能量损失。
结论得出:抗阻力训练和适度的高原训练有提高经济跑技能的潜力,利用这些训练方法是可行的。
(马玉兰译自美国《田径教练员》2004年167期)
加速能力是短跑运动员首要的训练目标
本研究对20名曾经参加88年、92年奥运会,87年、91年、97年世界锦标赛的优秀运动员进行测试。
根据贡德拉赫制作的速度曲线分析,从起跑到终点冲刺跑,跑速较快的运动员每个阶段都有优势,他们能不断地扩大自己的优势,他们加速度快,加速距离长,最大速度快,出现速度减慢现象比较迟,速度下降幅度比较小。
本研究把测试对象分为快、慢两组。经过测试分析:起跑后的加速度,20米、30米的加速度以及正加速距离,这四个参数值,快组运动员都优于慢组运动员。起跑枪响时,快组运动员反应速度快,马上处于领先,随后,由于加速度高,他们的领先距离不断加大,直至加速距离结束,加速距离长达62米。快组和慢组在20米段的加速度差异最大,另外三种参数的差异对成绩的影响程度都差不多。
因此,20米处的加速能力是高水平运动员首要的训练目标。
(解华摘自《国外体育之窗》2004年2期 顾为群译)
营养代谢中的性别差异经过12年的运动生化研究,加拿大科学家马克·A·塔尔诺波尔斯基在“营养代谢中的性别差异”一文中,公布了研究的结果。几十年以来的研究结果无一例外地认为,在男女之间不存在营养代谢的差异。碳水化合物代谢似乎没有差别,然而在脂肪、蛋白质和肌酸上则存在差异。塔尔诺波尔斯基导出可对比的全新结论:在耐力项目负荷中,女子消耗的脂肪比男子多,碳水化合物比男子少。由此得出节省的糖原肝脏多于肌肉,这就意味着,肌肉从血液吸收的葡萄糖不多。
关于脂肪酸的认识有两点:1)由于脂肪储备较高,女子从皮下脂肪组织中调动起更多的作为肌肉组织培养基的脂肪酸。2)由于血液中有较高的雌激素浓度,女子肌肉中的三酸甘油脂储备(IMTG)也更高。因此他指出,在活性肌肉中,三酸甘油脂同时地代谢与生成,这时的合成过程利用血液中的葡萄糖和甘油。这一事实大胆地从技术的层面上确认了在负荷时的整个能量准备时,IMTG和血浆脂肪酸中的ATP按比例生产。
关于蛋白质:耐力运动时,女子氨基酸(L-[1-13C]-亮氨酸检测)的消耗量少于男子。相反在适应有规律的训练刺激上没有差异。随着训练程度的提高,女子和男子那些防止分支链的氨基酸速度降低的酶活性不断提高。这就意味着,即便在不训练的日子里,运动者的氨基酸氧化能力比不运动者高。因此,塔尔诺波尔斯基建议将女子的蛋白质供给提高25%,男子的提高50%,这些绝对数字只对那些热量不够的运动员有效。
女子在脂肪和蛋白质上有优势,而在肌酸补充上却表现不佳。与男性训练同伴比,提高她们无脂肪的身材仅有男子的一半(仅百分之一)。这是因为,营养补充作用于男子身上使亮氨酸氧化和全身蛋白质减少,然而女子不是这样。抗异性作用为什么仅在男子身上可查,还不清楚(不同的信号磁化?),因此也是现时研究的对象。相反清楚的是,肌酸不起合成代谢作用。
最后,塔尔诺波尔斯基建议,在今后运动代谢与营养的研究中,应尽可能考虑到性别的差异,要把对女子经期引入研究之中,此类研究在经期排卵前两周相对容易,在后两周则相当费时了。
(杨要武译自2004年第五期德国《竞技体育》)
激烈赛前训练和游戏后的营养恢复
在高强度训练或比赛后,都可能出现肌糖元储备减少和肌蛋白代谢增加。肌糖元储备过低,身体将处于一种低能状态,在随后的训练中可能发挥失常。肌蛋白消耗过量,将导致某些身体组织流失,继而肌力下降,体能不足。因此,运动员运动后的饮食显得十分重要。
1.恢复营养的步骤。运动后进食的时间以及摄入的碳水化合物的种类和数量是恢复肌糖元储备最关键的因素。摄入碳水化合物的时间对糖元的恢复有很大的影响。而且,肌糖元的恢复过程有两次:第一次是在运动后即刻(需要及时补充);第二次是在运动后几小时(食物补充)。碳水化合物的种类对糖元的合成率有很大的影响。在补给期间,应选择GI(血糖指数)值比较高的食物。食物GI值越高,快速增加血糖含量的能力就越强。但是食物的GI值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如食物的摄入量、纤维成分、脂肪含量以及烹制方法。葡萄糖和蔗糖能够起到单糖的作用。运动后2小时,可以按0.5-0.7g/Ib体重比例来控制葡萄糖的摄入量。用果糖来恢复肌糖元的效果比用葡萄糖差一点。只要摄入足够的碳水化合物,不管是液体的还是固体的,都能够满足身体需求。
2.控制蛋白质分解代谢率。肌肉蛋白平衡=蛋白质合成-蛋白质消耗。在耐力训练后,身体营养没有得到及时合理的补充,蛋白质的消耗再次加大。蛋白质合成减少,肌肉的围度就不可能增加。训练后立即摄入氨基酸或蛋白质,可以刺激蛋白质的合成。碳水化合物有利于糖元的恢复,但不可能阻止肌蛋白的消耗。因此,必须把蛋白质作为运动后饮食的主要组成。一般推荐量为1.6-1.7g/kg。体重达到90kg的力量型运动员,蛋白质的摄入量为140-160g/天;体重达到90kg的耐力型运动员,蛋白质的摄入量为100-120g/天。运动后的膳食应该以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为主,公认的蛋白质摄入量为20-40g,并且是在运动后即刻补充。
3.体液补充。不仅指补充运动时从汗液中流失的水分,还包括补充电解质,尤其是含钠的电解质。在运动中,及时补充了一些体液,似乎体液已经很充足了,但许多运动员还会出现轻度或中度脱水现象。这是因为他们体液还没有完全恢复到运动前水平。体液得到充分的补充常常需要将近24小时。许多数据表明:脱水超过或相当于2%,就可能使人体机能降低。作为教练员,我们应该要求运动员多喝运动饮料。
4.建议。记录运动员运动前、后的体重;体重每下降0.45kg要喝2杯饮料;选用合适的运动饮料、含盐的食物或者在食物中加盐,以此补充流失的钠。
(田苑摘自《中国体育教练员》2004年第1期 潭伟明译)
评论